1.《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北京大學出版社。 | |
---|---|
導讀: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后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于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該書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論者認為,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本書對于今日中國的讀者,不失為一本教興豐厚的議論經典。 | |
2.《談文學》,朱光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
導讀:書中所述皆為朱光潛先生多年“學習文藝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藝家和文學家的親身體會,從文學趣味到布局安排,從內容風格到翻譯技巧,將文學層層展開,一個例證、一個典故鋪展開來,深入淺出,平易自然,引領讀者不知不覺走進文學的殿堂。讀朱先生的文章,“使我們快樂地發(fā)現(xiàn)我們的渺小的心靈和偉大心靈也有共通之點”。本書是朱光潛專門寫給青少年朋友的文學啟蒙讀本。朱光潛談文學,行云流水,自由自在,他像談話似的一層一層領著你走進高深和復雜里,從深入淺出的話語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文學的基本知識,還可以感受到春風化雨般的熏陶。 | |
3.《讀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文化藝術出版社。 | |
導讀:林文月的散文淡而有味,從自我對世情的慧心體察而發(fā),用細致閑適的筆調描述生活的滋味,自成“似質而自有膏腴,似樸而自有華采”之風格。從上海江灣路的童稚歲月到臺大校園里的學院回憶,讓讀者們看到一個讀中文系的人逐漸成長的過程。 | |
4.《解釋學與人文科學》,(法)保羅·利科爾(Paul Ricoeur) 河北人民出版社。 | |
導讀:保羅·利科(1913- )是國際著名哲學家和理論家。他思想敏銳,視野開闊,不僅對現(xiàn)象學和釋義學有精深的研究,而且還深入到眾多學科之中,廣泛吸取各領域理論和方法論研究的積極成果,以豐富他的整個理論體系。本書分為三編,分別研究了解釋學的歷史、理論,及對社會科學的影響,并研究了解釋學與當代最有影響的學術思潮如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等的關系。本書對于如何解釋現(xiàn)象、如何闡釋觀點,給出了很好的示例,能夠幫助中文系同學建立解釋的研究方法思維。 | |
5.《跨語際實踐》,劉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 |
導讀:本書所要考察的是新詞語、新意義和新話語興起、代謝,并在本國語言中獲得合法性的過程。本書從跨語際實踐的視角,通過復原語言實踐中各種歷史關系賴以呈現(xiàn)的場所,分別考察了翻譯中生成的現(xiàn)代性的不同層面,以期重新思考東西方之間跨文化詮釋和語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本書從語境、語際交流的角度解釋了語言理解、話語權利以及話語解讀等語用學、跨文化交際學的前沿問題,是一本很好的能夠拓展思維、拓寬專業(yè)視野的入門書籍。 | |
6.《解讀大眾文化》,(美)約翰·菲斯克,南京大學出版社。 | |
導讀:我們被各種文化制品——商品區(qū)步行街、流行音樂,以及各種形式的電視節(jié)目——包圍著,這一現(xiàn)象下面隱藏著多種意義以及多種運用方式,而這些是文化制品的設計者們事前沒有意料到的。在《解讀大眾文化》這本書中,約翰·菲斯克通過分析這些大眾“文本”,揭示了它們外在與內含的(兩者常常是對立的)意義與益處,以及大眾文化表現(xiàn)出的政治與社會動力。菲斯克對這些文化現(xiàn)象的解讀使其內部諸多矛盾沖突越發(fā)鮮明:麥當娜也許被宣傳為男孩玩具,但年輕女孩感到受她影響,有能力玩弄男孩;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也許極大地表達了資本主義者的統(tǒng)治,但它也能使人翱翔于城市之上。每一個例子中,正是后一種情況讓菲期克感興趣,因為他就是從那兒探尋大眾文化的,那也是民眾獲取工業(yè)資本主義所提供的消費品之處,并將這些消費品變成他們自己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甚至帶有顛覆性的價值。 |
1.《風云人物采訪記》,(意)奧里亞娜·法拉奇著,譯林出版社。 |
---|
導讀:該書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新聞人。此書包括了26個人物采訪記錄,1983年版的《風云人物采訪記》包括8個人物采訪,1985年版的《風云人物采訪記續(xù)集》包括10個人物,此書在包括了這個兩個版本中的所有18個人物又增加了8個人物,是法拉奇《采訪歷史》一書在中國的全譯本。(前兩個版本是節(jié)選自《采訪歷史》一書,在中國中文版的翻譯為相同的人。) |
2.《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北京大學出版社。 |
導讀: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后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于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該書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論者認為,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本書對于今日中國的讀者,不失為一本教興豐厚的議論經典。 |
3.《2003首屆中國記者風云榜》,中央電視臺《講述》欄目組編。 |
導讀:誰沖在時代的最前沿,誰記下了感動、震動、推動社會和歷史的事件,誰在記錄中留下了驚心動魄的故事,誰的故事有足夠的影響力影響整個記者群及普通人,《講述》就對誰予以展示。 |
4.紐約時報的風格,李子堅,長春出版社。 |
導讀:作者在《紐約時報》工作三十一年,從基層送稿生做起,由半工而全職,累升至綜合版面資深組合編輯,他熟悉每一個工作伙伴,而且深深地敬愛他們。多年來收集的資料、與伙伴們接觸的來往、真實的回憶,成為他寫作本書可貴的內容。他以中國人觀點,報道《紐約時報》近一百五十年來的重要“人物”與“事件”,娓娓道出其發(fā)展史與基本精神。書中對歷任發(fā)行人及其“幕后女強人”伊瑟琴·白沙·奧克士的作風與功過,都有生動的描述,并且對同事中如掌握編輯部十七年羅森紹,集記者、學者、專家于一身的席漢,因普利策獎平反的哈伯斯旦,政治評論家雷斯頓與李普曼等人,也都歷歷如繪,并有專章討論實際的編輯作業(yè)和“時報史上最光彩的一頁”--美國五角大廈越戰(zhàn)最高機密文件刊布的始末。 |
5.走進美國大報,辜曉進,南方日報出版社。 |
導讀:《走進美國大報》是一部以中國傳媒人的視角揭示美國報業(yè)運作秘要的力作。我們可以從書中感受到美國同行工作時的氛圍,例如飽經“911”劫難之后的《華爾街日報》編輯部,甘尼特公司豪華氣派、通體透明的新辦大樓,《芝加哥論壇報》熱鬧的社論委員會會議,紐約《每日新聞》頭版陳列室……一切都有歷歷在目的現(xiàn)場感。 |
6.數字化生存,尼葛洛龐蒂,海南出版社。 |
導讀:本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沖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
1.《一個廣告人的自白》,(美) 大衛(wèi)·奧格威,中信出版社。 |
---|
導讀:如果一個中國廣告人只知道一個外國廣告人的名字,他知道的多半會是大衛(wèi)奧格威;同樣,如果只知道一本廣告經典,那本書多半就是《一個廣告人的自白》?,F(xiàn)代廣告教皇的經典著作,已被譯成二十余種文字出版,全球銷量超過1500000冊。“我們做廣告是為了銷售產品,否則就不是做廣告。消費者不是低能兒,她是你的妻子,別侮辱她的智商。不要推出一個你不愿意你的家人看到的廣告。廣告業(yè)需要注入大量的天才。而天才極有可能在不循規(guī)蹈矩者、特立獨行者與反叛不羈者中產生。鼓勵創(chuàng)新。變革是我們的生命源泉;停滯是我們鳴響的喪鐘?!?/td> |
2.《公關第一,廣告第二》,(美)阿爾·里斯等,上海人民出版社。 |
導讀:《公關第一,廣告第二》是美國當代營銷大師阿爾·里斯及其女兒勞拉·里斯2002年的新作。這部著作體現(xiàn)了阿爾·里斯營銷思想的一個新理念。作者認為當今的市場營銷首先是要進行公共關系,只有通過公共關系才能使自己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場營銷始于公共關系,而廣告則是公共關系的延續(xù),因此是公共關系在打造品牌,廣告則起到提醒消費者的作用。 |
3.《當代廣告學》,(美)威廉·阿倫斯,人民郵電出版社。 |
導讀:出于個人愛好與工作需要,威廉·阿倫斯用了30余年的時間收集、整理、研究的廣告資料十分豐富。本書開篇對廣告作了概述,隨后介紹了廣告的演進、廣告的各個層面以及范疇。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營銷戰(zhàn)略與廣告戰(zhàn)略的制定,包括營銷與消費者行為、市場細分與營銷組合、調查、營銷與廣告策劃以及媒介戰(zhàn)略策劃等。本書還詳細探討了廣告創(chuàng)作,包括創(chuàng)意戰(zhàn)略與創(chuàng)意過程、創(chuàng)意的實施以及廣告制作。同時,還對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數字互動媒介、戶外媒介、陳列媒介和輔助媒介等的運用作了細致闡述,并客觀地分析了現(xiàn)今各種廣告媒介的利與弊。本書是一本優(yōu)秀的廣告學教科書,全球迄今已有900多所大學采用它作為教材;從內容通俗易懂方面看,本書是上佳的自修讀本,從豐富的資料與務實的操作指導方面看,本書還可作為廣告業(yè)專業(yè)人士的工具書。 |
4.《奧美的觀點7》,奧美集團,中信出版社。 |
導讀:知識的分享與傳承一直是奧美整合營銷傳播集團引以為傲的企業(yè)文化,奧美系列叢書成功地將奧美長久積淀與創(chuàng)新探索而得的思考模式與運作方法與讀者分享,并獲得極大回響?!秺W美的觀點》匯集了來自奧美公司全球同仁的精彩文章,涵蓋品牌、經營、客戶服務、公關、創(chuàng)意等諸多關鍵議題,更專門提到如日中天的網絡和行動營銷,使讀者得以分享奧美獨有的專業(yè)工具的原則和運用,以及成功案例,洞悉奧美如何應對環(huán)境的變幻以保持領先地位,領略在時空變遷中保持恒久魅力的奧美文化。 |
5.《智威湯遜的智》,唐銳濤 、雙恩等,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導讀:智威湯遜創(chuàng)始于1864年,是全球第一家廣告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開展國際化作業(yè)的廣告公司。自成立以來,智威湯遜(JWT)一直以“不斷自我創(chuàng)新,也不斷創(chuàng)造廣告事業(yè)”著稱于世。智威湯遜的成功,很多地方要歸功于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理論和方法。而全方位創(chuàng)建品牌(Thompson Total Branding,TTB)則是其中的代表,集智威湯遜140年來的智慧與經驗之大成。它是智威湯遜對廣告理論的總結,對溝通方法的概括。 |
6.《定位: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美)阿爾里斯等,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導讀:2001年,美國營銷學會評選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結果不是羅瑟·瑞夫斯的USP、大衛(wèi)·奧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構的營銷管理及消費者“讓渡”價值理論,不是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價值鏈理論,而是里斯與特勞特提出的“定位”理論。這本管理戰(zhàn)略的圣經、有史以來最富影響力的營銷學著作,它改變了市場游戲規(guī)則,使得廣告和營銷的舊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當人們津津樂道于“Positioning”(定位)給營銷企劃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之時,作者卻在探討“Re-Positioning”或“New-Positioning”了。在本書中,作者細致剖析了人腦的結構與功能,引證了大量心理學觀點,無可爭議地論證了定位-再定位的要素、過程及其誤區(qū)。 |
1.《數字化生存》,尼葛洛龐蒂,海南出版社。 |
---|
導讀:本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沖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
2.《電影的意義》,克里斯蒂安·梅茨,江蘇教育出版社。 |
導讀:本書是電影符號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在電影理論研究領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在電影語言間千絲萬縷的糾葛中理出了某些可資借鑒的脈絡,在符號學所關注的各個電影特質上作了多樣且相互辯證的分析。本書不僅開啟了現(xiàn)代電影理論的新頁,也為往后的電影理論研究立下了一個里程碑。 |
3.《電視與鄉(xiāng)村社會變遷》,約翰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導讀:本書是約翰遜博士的博士學位論文。它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印度鄉(xiāng)村生活的社會語境及電視在不斷變遷的印度鄉(xiāng)村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作者通過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著力于關注印度村民們的實際生活,傾聽他們的真切聲音。由于兼?zhèn)鋿|西方文化背景,約翰遜在運用西方成熟的社會學與傳播學研究方法來觀察、分析電視媒介對東方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
4.《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tài)開始》,孫玉勝,三聯(lián)書店。 |
導讀:本書是平和的、沉靜的,但始終總有力量在扣擊思維,作者希望在讀者閱讀過程中時刻引領著讀者走進電視新聞理念的深處。用以閱讀的書籍能夠伴隨閱讀者,而用以思考的書籍有可能改變閱讀者,而此書正是一本可以引人思考并改變讀者的書。本書敘述的是十年中的事,但不是十年史,它只是一個新聞改革的參與者,見證者身處其中的觀察、體驗與感悟。它敘述的是一些電視新聞改革事件以及新欄目實驗和大型特別節(jié)目制作的過程和背景。 |
5.《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大衛(wèi)·波德維爾、克莉絲汀·湯普森,北京大學出版社。 |
導讀:這本《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是一本在西方國家十分暢銷的電影教科書,美國許多大學的傳播系均以此書作為教材。例如,美國最著名的電影人才培養(yǎng)基地之一的紐約大學(NYU),就一直以此書作為必修課的指定教科書,用來整合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學生對電影的統(tǒng)一認識。本書主要考察了電影媒體對觀眾所產生的藝術經驗:一部電影是如何產生的;整部電影是如何運作的;如何進行電影批評;電影藝術如何在歷史中發(fā)展變化。本書配有大量的圖例,很少使用“劇照”,大多數照片都是在電影底片上放大出來的,來自35毫米的電影拷貝,避免了劇照和電影成片中的影像不相符的問題。該書的作者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教授大衛(wèi)·波德維爾博士(David Bordwell)和克莉絲汀·湯普森博士(Kristion Thompson)。波德維爾教授曾有多部電影學著作出版,并寫過許多相關文章,其中也包括不少研究中國電影的文章。 |
1.《文化產業(yè)》,(美國)大衛(wèi)·赫斯蒙德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
導讀:什么是文化產業(yè)?它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如何變化?《文化產業(yè)》將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同文化社會學、文化研究、傳播研究以及社會理論等研究方法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概述了圍繞著文化產品產生的一系列關鍵性論爭。近年來,文化產業(yè)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然而相關的理論研究卻遠遠落后于實踐。本書對于我國當代文化產業(yè)理論研究與探索無疑是具有獨特意義的。本書共有8個章節(jié),分為兩大部分。你要是想了解文化產業(yè)的定義、特性、研究方法等內容要仔細閱讀該書的第一部分;你如果想了解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歷程,請重點閱讀該書第二部分,因為第二部分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文化產業(yè)的變遷與延續(xù)做了詳細的論述。 |
2.《重新思考文化政策》,(英國)吉姆·麥圭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導讀:《重新思考文化政策》是文化產業(yè)管理者的入門書之一,廣泛考察了文化政策問題,將關鍵理論的細讀和案例研究熔為一爐。它不僅研究了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經濟和權力問題,也審視了公共文化政策在過去如何被賦予合理的地位,同時又考察了這些政策如今是如何處在重新思考的過程的問題。它對文化政策做出了特色彰顯、思想獨到的分析,它主張文化與政策研究不應該局限于當前的政府議程。該書第三章是你閱讀的重點和難點,它分析了三種文化政策話語:國家話語、市場話語、市民話語。 |
3.《經濟學與文化》,(澳大利亞)戴維·思羅斯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導讀:在全球化語境下,經濟驅動力和文化驅動力可以被視為影響人類行為的兩種重要力量。戴維·思羅斯比是一位在文化經濟學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他從來不會不加思考地將正統(tǒng)經濟學照搬到藝術中,而是完全公平地對待藝術的特別之處,同時不放棄優(yōu)美的經濟推理。他對于藝術價值、文化資本與遺產價值的研究值得稱道。該書對“文化”的概念采用了廣義方面的定義,考察了文化的經濟學視角和經濟學的文化語境,并以價值理論為基礎,發(fā)展了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兩個概念,以此作為融合兩部分內容的基本原則,閱讀該書,需重點把握經濟學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書中討論了文化資本與可持續(xù)性的思想,該思想特別適用于分析文化遺產的具體問題,比如分析生態(tài)經濟學中的自然資本。 |
4.《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英國)貝拉迪克斯,北京大學出版社。 |
導讀:《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也是文化社會學、文化政治、文化管理等領域很有價值的參考書,是一本論述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的重要著作,適用于文化政策、文化和媒介研究、社會學等專業(yè)的本科與研究生,對這些領域中的學者也很有幫助。當今以“可參觀性”形式展示文化的場所迅速增多,《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對此做了反思,并為我們提供了思考旅游、休閑和文化遺產的嶄新視角。作者將各類展示的場所放置在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其中包括現(xiàn)代旅游業(yè)、經濟發(fā)展策略、對身份的展現(xiàn)、全球化、互動性以及消費中的社會關系。作者尤其關注的是當文化在這些語境中被展示之后,如何發(fā)生改變?!侗徽故镜奈幕寒敶翱蓞⒂^性”的生產》的每一章都盡量生動、淺顯地討論了引起爭議的一些關鍵的理論問題,比如真實性、商品化和再現(xiàn)。 |
5.《世界文化產業(yè)研究》,熊澄宇,天津師范大學。 |
導讀:《世界文化產業(yè)研究》是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的大作,便于文化產業(yè)入門者快速地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產業(yè)概況。文化產業(yè)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yè),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增長點。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yè)的認識、定位不盡相同,在政府引導、支撐政策、產業(yè)特色和發(fā)展走向上各具特色?!妒澜缥幕a業(yè)研究》整合了國際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全局視角和各主要國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差異性視角,深入分析了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印度、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多個國家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特點與趨勢,書中的許多重要結論具有鮮明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該書根據國別劃分章節(jié),你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閱讀。 |
6.《文化產業(yè)的商業(yè)模式》,陳少峰,北京大學出版社。 |
導讀:《文化產業(yè)商業(yè)模式》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yè)基礎教材,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化產業(yè)前沿網首席專家陳少峰教授的重要作品。該書以研究文化如何驅動經濟和產業(yè)發(fā)展為基礎,以探討文化產業(yè)商業(yè)模式為核心,著重分析了文化市場的特性和產品特性、顧客導向及其雙重顧客的特點、塑造文化品牌的方法,以及企業(yè)家在經營管理中如何選擇和改進商業(yè)模式等內容。書中不僅總結和提煉出了60種左右的通用商業(yè)模式及其簡要案例,還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文化產業(yè)主要行業(yè)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及其中的商業(yè)模式選擇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