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他們的故事打動了嗎,歡迎報考我們“嘉”。賴國華供圖
晨報記者陳巧恩
通訊員李珊珊
你說,青春是本太倉促的書。
我說,還好,你的故事里從此有我。
這個夏天,廈大嘉庚學院用這樣的細膩握別又一批畢業(yè)生。原汁原味的稱呼是“我們‘嘉’的孩子”,如此契合,令人聞之,心底生花。
很多人都在探詢,一所大學與它的學生們?yōu)楹文軌蜻@般甜蜜蜜?還有很多人想問,這所卓爾不群的年輕學校到底是怎么煉成的?院長王瑞芳說:“你應該去見見我們的學生。”
所以,我們去見了。
剛見了4位,我們就感覺走過千山萬水、縱橫快意人生。4位“嘉”的孩子,4種不一樣的精彩人生,王瑞芳說,這就是他們的學生,追求真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他們有銳氣,有想法,夠努力,夠拼。”
圖書館4樓那個女生
姓名:祖多慧
專業(yè):會計
坐標:英國伯明翰
約克、伯明翰、曼徹斯特、謝菲爾德、南安普頓,這是英國的5所大學,而且都是在全球范圍內叫得響的學府。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共同點嗎?有的,它們幾乎同時看上了一位中國女大學生。后來,五強“激戰(zhàn)”,伯明翰勝!
比起伯明翰大學“憑什么”,您一定更想知道這位中國女大學生“靠什么”。她說,她不聰明;當然,大家都不信——你考慮過上述5所名校的感受嗎,它們的眼光難道不足以說明?還是名字“厚道”,一開始就直白表達這是一位不一樣的女生,她叫祖多慧,智慧的慧,廈大嘉庚學院會計專業(yè)應屆畢業(yè)生。
畢業(yè)去留學,繼續(xù)深造。這原本并不在祖多慧的規(guī)劃里,不過,現(xiàn)在看來,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關于這一點,嘉庚學院的圖書館想必也是認同的,更確切地,可以說是圖書館4樓。“我從大一開始,課余時間就總在4樓的一個地方看書、學習。”在那個被祖多慧注滿情愫的角落,她拿下每一年的獎學金、讀英語考雅思、寫畢業(yè)論文……她說她,不聰明,所以要努力;而圖書館4樓,成了她努力的陣地之一。
事實上,5樓似乎更適合學霸們。“那里是學校專為考研、考雅思、考公務員等諸如此類的學生而設的一個讀書平臺,叫備考聯(lián)盟。大三的學生都可以去申請專座,把自己的書都搬到這里來,加入聯(lián)盟。”祖多慧特別認真地向記者介紹“我們‘嘉’的備考聯(lián)盟”,她試圖從一個細節(jié)展現(xiàn)母校的不同凡響,不過,話鋒一轉,她本人的不一樣卻也連帶著露了出來——“但是,我還是一直在4樓。可能是因為習慣,另外,這里也是我用心選的,我坐的區(qū)域儲藏的主要是理科類書籍,借閱的學生相對較少,客觀上為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坐在這里學習,我不糾結,因為身邊沒有愛看的小說類書籍。”
祖多慧總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圖書館之外,她活躍于社團,參加支教、在咖啡館打工;到銀行、法院財務部、基金公司實習;她說,她不聰明,所以要努力。
英國的研究生生活就要開啟,更長大了一些的南平姑娘祖多慧說:“其實,我希望未來能在大城市工作,有一份不錯的收入,一個幸福的家庭;然后,可以告訴我的孩子,媽媽年輕時不聰明,但很努力,所以擁有了。”
溫暖世界的中國娃娃
姓名:郭玉
專業(yè):國際經貿
坐標:尼泊爾
車輪動了起來,真的要離開了。攥著信的郭玉回望漸漸遠去的孩子們,“永遠忘不了,飛揚的塵土中,睜不開小眼睛,還努力揮手告別的他們……”
這是在尼泊爾,距離首府加德滿都20小時車程的偏遠學校,她和他們相處了一周,在8.1級地震之后。臨別時,孩子們給郭玉寫了信,“讓我回到家再看”,郭玉說,小小的他們在信里表達了謝意,感謝郭玉帶去的幫助與快樂;他們還期待,郭玉未來能夠再去看他們。
央視在報道中稱郭玉為“90后中國姑娘”,而在尼泊爾人看來,這個齊劉海的圓臉姑娘是溫暖的中國娃娃。今年4月25日,當?shù)匕l(fā)生8.1級地震,正在這里旅行的郭玉本可以馬上離開這里,但她決定留下來,成為一名國際志愿者。義賣、募捐,然后用籌措來的錢款換成必須的物品,送到孤兒院,運進山區(qū);她還上街查看危房,幫忙拍照,然后在集體焚化遇難者尸體的地方堅定信念:要在遇到中接受,隨心而行;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
人們夸她勇敢,熟識她的同學、校友說,這就是芋頭(郭玉的昵稱)啊,善良、無畏。郭玉承認,四年的嘉庚學院生活帶給她更獨立更自由的性格。她畢業(yè)于2014年,國際經貿專業(yè)。事實上,去尼泊爾前,她就辭了工作,并沒有特別的規(guī)劃,只是想給自己足夠的時間,邊走邊看。后來的事,我們都知道,遭遇了地震,用她的話說,叫做“被經歷挑中,那就隨心而行”。
在災后尼泊爾待了近兩個月后,郭玉又向著斯里蘭卡、印度而去。她沿途淘石頭,有故事的石頭,然后通過網絡,與喜歡它們的人分享。通俗地講,她成了微商,“目前還算夠自己生活以及行走”。但,又不完全是,因為很少有人把生意做得像她這般,停停走走,隨心隨性。“當然,對尼泊爾來說,我只是出去走走。”郭玉的意思是,尼泊爾已經成了她生命里的特別。
尼泊爾地震,震中在博卡拉,世界三大滑翔圣地之一。那里的教練總會跟體驗者說:“不管你有多著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們現(xiàn)在都不能往前沖,沖出去也沒有用,飛不起來的?,F(xiàn)在的我們只需要靜靜的,等風來。”郭玉告訴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都稱她為“等風來”姑娘,聽從心的聲音,一切自有安排。
一枚帥哥插在牛糞上
姓名:朱睿
專業(yè):廣告
坐標:新疆昌吉市
圓口,布面,千層底,這是一雙北京老布鞋。25歲的朱睿,一米八的大高個,他穿著這鞋,蹺起二郎腿,不抖,不晃悠,就這么坐著。忽然,彎腰揩起地上的黃泥,在鞋面?zhèn)壬泶蛄藗€勾,對了,就是某運動品牌的那個logo。
“因此,我覺得自己是全村最時髦的人。”朱睿所在的村位于新疆昌吉市,叫阿什里鄉(xiāng)努爾加村,偏遠廣袤,沒有網絡,有點荒涼。對村里的其他人來說,拿黃泥現(xiàn)畫logo的朱??刹徽龖四蔷淞餍姓Z,“你們城里人真會玩”!
事實上,這話只對了一半,朱睿確實能玩;但他已經和城里漸行漸遠了——有誰見過一個城里人整天拿著鐵鍬鏟牛糞?有時候,他還會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場面:屎山屎海——咳!簡直是,太震撼,趕緊跳轉一下畫面:至少在一年多以前,畢業(yè)于廈大嘉庚學院廣告專業(yè)的朱睿是高顏值的文青一枚……
但他太能玩。2013年底,朱睿回到新疆,到離烏魯木齊的家百公里外的村里辦廠,生產有機化肥。在我們看來,這的確有點玩大了;朱睿坦言,他是在連“氮磷鉀”都不認識的情況下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但是,我考察過,新疆的有機肥行業(yè)比較落后,市場空間大”。朱睿自認,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我年輕啊,能吃苦,學習快,一年不行再來一年。”他說,其實不僅僅是他,很多“嘉”的孩子都很會玩,“敢玩,能玩,但不瞎玩”。
現(xiàn)在,快兩年了,看樣子挺行的。在占地約13畝的廠房里,朱睿既是老板,又是工人;從撿糞到制作化肥,從包裝到銷售跑市場,都由他一一把關。在住處,他的床頭摞上了《有機肥的加工試用》、《有機蔬菜的種植》等書籍。種菜、養(yǎng)花都是要的,不然怎么試驗自己產的化肥?要說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就是“現(xiàn)在土得不行,胡子也不刮,天天穿著迷彩褲加30元一件的襯衣。”
當然,吐槽歸吐槽。朱睿很清楚,“選的路不一樣,或許同齡人們在金融、行政方面讓我望塵莫及,但在農業(yè)方面我是一枝獨秀。”《烏魯木齊晚報》曾以“廈大90后牛糞淘金記”為題報道過朱睿,文章的結尾提到“廠房院子門口,種著幾株月季,在陽光下曬得嬌艷”,朱睿說:“這就是我用自己生產的肥料養(yǎng)的花。”
小老板送餐路上哭了
姓名:張帆
專業(yè):旅游管理
坐標:嘉園
也是這樣烈日炎炎的中午時分,一輛自行車馱著一筐外賣午餐,碾過熾熱的路。“我趕著,要把每一份午餐準時送到位??墒牵翘斓挠唵螌嵲谔嗔?,一會上坡,一會下坡,我真的騎不動了;時不時又有打來電話催促的……”
他哭了。他叫張帆,廈大嘉庚學院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大三男生。也許并不用過于擔心哭了的張帆會放了訂餐人的“鴿子”,甚至放棄他自己正在做的一切。事實上,他同時還是掌舵著一家餐館和一家零食店的老板。從14歲利用寒假賣春聯(lián)開始,如果僅僅是因為“騎不動”就放手,他不會走到現(xiàn)在,不會走上學校的大講臺,講述一個大學生老板是怎樣煉成的。
張帆這個老板,當?shù)每商灰话?。這是在家庭遭遇變故,陷入經濟危機之時的一次破釜沉舟之舉——還是大學生的兒子要把父母從揚州的家?guī)С鰜?,帶到學校來創(chuàng)業(yè)。爸媽的忐忑不安,張帆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安撫;但,說他瘋了的人還有很多。也許只有張帆明白,他不過是在一個看起來挺糟的時機開啟了自己一直就有的夢想。換句話說,他有把握。
譬如開餐館的錢,張帆有。14歲到18歲,賣了5個寒假的春聯(lián);高考后的暑假,賣服裝;大二時在餐廳打工……這些收入加起來,是6萬元。張帆特別提到餐廳打工那一年,“我學到很多東西。我邊打工就邊思考,如果我也要在這里開一家餐廳,應該賣什么,選址在哪,如何宣傳……在那一年里,一家屬于我自己的店已經在腦海里構想出來了。因為,我是張帆。”
2014年9月,餐館正式營業(yè)。廚師一名,張爸,月薪8000元;全職服務員一名,張媽,月薪8000元;老板一個,同時要負責宣傳、外送、制菜單等一系列經營、統(tǒng)籌、決策等事務,他是大學生張帆。
當然,他最重要的任務還是上課,“可能是因為開店了,感覺很多課程和知識對我來說都很生動”。據(jù)說,張帆幾乎從不缺課,“回首這幾年,我覺得帶著夢想而來,‘嘉’不會讓你失望。”
白天上課,飯點送餐;晚上經營新開的零食店;同時,張帆也在為一家網絡旅游公司做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這就是他每一天的安排。有人問他累不累,他說:“做自己給自己安排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會用累與不累去衡量。”
老師曾這樣評價張帆,“他是一個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因此,張帆被列入了這次的特別報道,盡管他還有一年才畢業(yè),但身邊人都很清楚地看到了他的未來。